中国军民武器装备,中国各军种武器装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军民武器装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军民武器装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朝历代军队行军作战的军粮都有哪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古代军队的军粮。主要是以小米为主,因为中国古代的农作物以小米为主,小米也是古代种植最多的农作物。
在宋朝之前,在军粮领域,小米是一统江山的,无人能及。
小米的特点是适应力强,耐干旱,全中国几乎都能种植。
而且,小米保存时间很长。只要保存得法,小米可以存放很多年,自然味道会变差。
不过既然是军粮,也就不能强调什么味道了,能活命就行。
唐朝文献说,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实际上,小米的实际保存期要长得多。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
古代军队作战的时候,都会囤积大量的小米。小米作为可以作为做成干饭,也可以做成稀饭。
很多人认为,秦之所以能统一全国,最大的功臣就是小米。秦朝盛产小米,积粟如丘山。秦律才敢于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正在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粟米)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军粮可供选择的很少,想做为军粮的作物必须在民间广泛种植且国家有充足的库存才能做为军粮。其中粟米是当时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现在人们把比较细的粮食统称为粟。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大米可供食用,但是大米属于比较昂贵的食物,只有当时的大夫、诸侯可以消费的起,军队的主要粮草仍然是粟米,并且粟米的保质期更长,是大米的2倍,非常适合当作边疆驻军的储备。
(军马所吃的精粮消耗是士兵的6倍)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做为古代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马,很多人通过看电视剧都以为军马只要在有草的地方就可以了,不需要额外消耗军粮。其实军马如果想要保证作战时体力的充沛、有爆发力,吃野草是远远无法满足的。在古代军马吃的是跟人一样的精粮,比如汉代的军马吃的就是粟米,一匹军马一天的口粮是6个士兵的总量,所以说在古代没有天然牧马场的情况下,想养一支骑兵是非常消耗国力的。
以前军粮运输,距离远的话,往往有十车粮食到达营地也未必有五车,距离远了行军速度慢,而且那么多辎重粮草,加上牛马草料,补充兵器,扎营物资等等,数量众多,不可能走的快,而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押送人员对物资的消耗也多。
第一,便于存储。
一般情况下,军粮都是比较好储存的谷物,比如水稻,小麦,大豆,谷子等,粟(没有脱皮的大米)存九年米存五年(隋朝灭亡二十年后,留在长安的粮食还能吃),打仗一个是路上废时间,而且打仗也不知道要多久,在口感和饱腹之间,只能选择饱腹,后来逐渐被麦子代替。
普通的士兵能填饱肚子是第一位,而那些酒肉蔬菜,平时基本很少,比如秦朝,在陕西一带,小米为主食,屯粮积粟如山,就是喝粥,平时也就是咸菜大酱配着吃,不过蒙古士兵据说是有肉松和肉干的。如果有犒赏三军的赏赐,还能吃点好的,或者为了鼓舞士气,在开战前吃点好的。
第二,烹调方式。
宋朝以前烹调方式很简单,基本不是炒菜,就是煮羹汤,只不过有点像勾芡那样粘稠,在粥里加入野菜野果和粮食之类的,还有肉,非常之浓稠。
很多时候士兵是要去抢粮食的,特别是先锋部队,简装前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能抢敌人的最好,逼得不行就只能抢普通百姓的,一切动物都不放过,甚至出现了食人的残剧。
其实一直到近代,粮草一直是困扰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说长平之战,赵国之败,并非败在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手,而是由于粮草供应不上,造成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才成就了人屠白起坑杀40万赵卒惨剧。
在历史上,几个大一统的朝代,大多都是通过军垦,来满足部队对粮草的需要。
偶尔有几个特殊的,首先是食人魔符登,他的军队出征从来不带粮食补给,而是把敌人的尸体当作士兵的口粮。战场上血流成河,横尸遍野,但尸体只剩下头颅,他们的身体,都被前秦士兵当做了食物!苻登给出的解释:“吃人肉,健壮能斗!”
第二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蒙古人,他们最擅长的是屠城,而屠城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咱草除根,永绝后患,另一个就是可以获取足够的粮草补给。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宋朝军队战斗力不强,饱受诟病,主要是因为没有马匹,明朝建国后,吸取了这个教训,但他们同样没有草原放牧,于是从农民手中掠夺的大批土地种植苜蓿,粮草问题解决了,但是造成了大批的农民流离失所。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古代的军粮在不同朝代是不同的,这也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就是小米,小米在中国军队占据最高的地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草在战争中的地位,毕竟吃不饱饭的士兵是没有战斗力的。但是在古代保温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怎么才能让士兵吃上健康的食物呢,小米易保存,也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在唐宋之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北方,北方适合小米,所以在唐宋之前军粮以小米为主,煮粥来作为军粮,里面加上一些蔬菜或者稀少的肉食,非常的粘稠。面食在当时不如小米好加工,自然面食就少了很多。在唐宋之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军粮中也就逐渐有了面食,面食中是很少有馒头之类的,大多是以干饼一类的为主。同时因为有了京杭大运河,以及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军粮中就出现了大米,最经典的就是水泡饭,但是依旧是以小米占据大头,煮粥的蔬菜也多以酱或者腌菜为主。在明清时期,一些军队就携带穿孔的圆饼,方便携带,保质期长,可以随时食用。在部队出发之前,会有送行宴,期间会有酒肉来激励将士的勇气。
民以食为天,行军打战都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以见得作战的军粮是何等的重要了,可以说再厉害的军队,如果离开了充足的军粮也就等同于丢了半条命了。
那么,以前军队行军的军粮都有什么呢?军粮一般需求量大,而且要便于运行,还能长期储存。最早的时期,军粮一般是小米,然后加一些蔬菜、豆类熬成粥吃,有时只能吃吃野菜野果,有时也能吃点肉。到了汉朝,百姓开始吃面,军粮也就渐渐变成了汤饼和面疙瘩之类的面制食物。而到了唐宋时期,国家繁荣富强,经济空前发展,烧饼渐渐的成为了标配军粮。比如宋朝出征前,会下令城中制作干粮,如麻饼等,按量给茶、水等给士兵。明朝军队甚至还发明了穿孔烧饼,行军作战时背上一串。
当然,除了这些行军携带的军粮以外,还有一些野味,在一些影视文献中,也常常记载军队出去打猎以野味作为军粮。如一些野兔、山鸡等。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前有强敌,后无补给的时候,草根树皮甚至是人也都会是一种军粮。
二战期间,有哪些冷兵器出现战场上?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虽然矮小,却善于近身肉搏拼刺刀,但是他们在肉搏战中却很害怕中国军队的一种武器——红缨枪!
为何不是大刀呢?29军大刀队曾经夜袭日军,对敌人造成重创,也使中国大刀闻名于世,后来很多部队在夜袭时也都随身带着大刀。但实际上,大刀的攻击方式以劈砍为主,但自古以来的肉搏战中,很多统计都表明“刺”才是最致命的杀伤力更强的手段。29军大刀队原属西北军,也使当时为了应对日军强悍的刺刀战术而专门进行过技术改良的,换句话说,29军大刀队的刀法可以和日本人有一拼,但在其他部队手里面,大刀就未必是最好的武器了。
据一些日本俘虏透露,他们在肉搏中最怕的武器就是在敌后战场广泛使用的红缨枪。日本人称中国的红缨枪为“长剑”。想必与大刀,红缨枪的舞动不需要大刀那么高的技术要求,也不需要太高的武艺。其在作战中的优势主要就体现在“一寸长一寸强”。通过武器上长度的优势,可以使使用刺刀的日军难以轻易靠近我军,而我军往往有人数上的优势,因此,通过这种红缨枪阵,能很好抑制日军刺刀技术的发挥。换句话说,在肉搏战中,我军以人数优势,配合较长的红缨枪,交替掩护,即可以使日军难以近身了。依靠这种战术,八路军名将叶成焕团长就曾经在肉搏战中打破日军。
此外,在敌后物资紧张的情况下,红缨枪既不需要像大刀那样耗费金属资源,也不需要像刺刀那样对铸造技术有极高要求,因此也是一种更经济的武器。枪头的红缨还能起到防止枪头的血液倒流,难以抓握的问题,红色的缨穗还能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其设计也是巧妙合理。
不过这种武器还是有其弱点的,特别是在一对一的比拼中,容易被刺刀斩断,从而使战士陷于赤手空拳的境地。
因此,当我军的装备逐步优化,并且引入日军的刺击搏杀技术后,这种传统的武器也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其实,也无所谓最强的武器,保家卫国,最终还是靠的一腔热血和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军民武器装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军民武器装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