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器装备 红军武器装备苏联援助,苏联红军的武器装备

红军武器装备苏联援助,苏联红军的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 2024-10-03 14:30:56 0 装备展览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红军武器装备苏联援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红军武器装备苏联援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何说二战后期苏联实施的大纵深突破战役离不开盟军的军事援助?

战争打的是后勤,物资保障、前送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进攻性战役的胜败。尤其是被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械化战战争充分显现了这一点。

红军武器装备苏联援助,苏联红军的武器装备

德国入侵苏联,配置60万辆汽车、2万辆小车、65万匹马,这才能保证德军的机动性,闪电战在前期大获成功。反观当面苏西北、西、西南方面军仅配置12万辆汽车和67万匹马,反攻时后勤补给输送不上,坦克大炮等武器装备缺油料、配件随意丢弃,撤退时更只靠步行,致使部队成建制被合围被俘虏。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沃罗涅日、西南方面军图谋向第聂伯河一线推进合围整个德军南翼,但兵疲之余,更由于道路不畅,补给断裂而被德军实施哈尔科夫反击战,战线就此僵持。7月库尔斯克战役后,盟军的大规模援助到达,这就让苏军如虎添翼,势不可挡。

整个二战,英美向苏联提供45万辆卡车与吉普、1900余辆机车、1万余节车厢,这很大程度上让苏军的机动性大为提升,维持补给,保持进攻势头。否则苏军仅可能实施浅纵深的突破,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略突破。到战争末期,苏军机械化部队的占比达40%,而最高峰时期的德军不过20%。

1943年以后,德军逐步丧失东线的机动性,更由于希特勒坚守防御思想下,只能一败途地。世人常见的一副图景是:一队德军托拖着沉重步伐缓慢行军,身后跟着骡马牵引的货车,乘坐着坦克、卡车、吉普的苏军迅速追上来并发起攻击。“巴格拉季昂行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和“维斯瓦河—奥德河行动”中,这得到充分体现。

在英美的军事援助物资中对苏联帮助最大的首要功臣是卡车等运输工具。

除了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外,大纵深突破作战理论也是基于坦克部队发展而来的一套机械化战争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由苏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在苏德战争中发展完善,到了战争后期苏军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作战理论。在1944年的反攻浪潮中,苏军就是利用大纵深突破的方式发起了“十次打击”行动,最终将德军赶出了苏联。

“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核心就是在敌人的整条战线上实施连续性突击,进而达到击垮敌人纵深防御的目的。“大纵深突破”不仅需要坦克和空军的配合,还需要诸多兵种协同作战,以期形成一系列连续突击。虽然“大纵深作战理论”也是以机械化部队为基础,但它实施的规模显然要比“闪电战”大得多。按照“大纵深作战理论”,苏军既要保证在整条战线上的突破(“闪电战”只是一个点或数个点的突破),又要保证突破的连续性,那么其所需兵力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庞大的军队规模以及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苏军实施“大纵深突破”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苏军根本不可能实现单次纵深推进八百多公里的奇迹。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工业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虽然随着局势的好转苏联的军工业体系有所恢复,但这还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事实上,盟军的军事援助很好地解决了苏联自身军工业产能不足的问题。在苏德战争期间,美国援助苏联汽车的数量高达40.9万辆,而援助的其他(如飞机、坦克以及火炮等)武器装备数量也是数以万计。盟军的援助有效地弥补了苏军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苏军机械化部队的规模。除了武器装备外,盟军提供的军用物资也帮了苏联人的大忙,因为苏联的军工厂根本不存在生产原料短缺的问题。毫无疑问,充足的物资供给使苏军具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这就为苏军实施“大纵深作战”提供了保障。

“大纵深作战理论”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说白了它就是一种十分“烧钱”的作战方式。在苏德战争后期的大纵深突破战役中,盟军的大规模军事援助的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盟军的援助让苏军底气十足,他们根本无须顾虑“钱”的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认为苏军实施的“十大打击”离不开盟军的军事援助。

文/战情解码



我是优质军事答主战情解码,欢迎大家关注留言!

从1942年冬季苏军全线展开战略大反攻后,苏军暴露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机械化兵力不足的问题,虽然苏军拥有数量众多的坦克,却缺乏汽车运载步兵以紧跟坦克部队协同作战,这经常导致苏军的坦克部队已经深入德军防线的后方,但其侧翼却缺乏步兵单位的掩护,那些步兵单位无法跟上坦克的前进速度,而德军常常利用苏军坦克部队孤军深入的机会发起反击并合围歼灭之,苏军失去了这些突击矛头后,攻势也不得不陷入停顿,无法进行深远的突破以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显然苏军的机动性制约了其大纵深突破战役理论的实施,苏军缺乏足够的越野卡车以及紧跟突破部队铺设铁路所需的火车头和铁轨,盟军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为苏军的机动性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美国人提供的卡车是苏联国产卡车的1.5倍,战争结束时红军三分之一的车辆都是美国制造的,这些车辆的越野性能非常出色。此外盟国输送的火车头是苏联本国生产的2.5倍,火车车厢则是10倍,铁轨则和苏联本国生产的相同。苏军的轮胎和航空汽油供应的半数也是来自盟国,所以这样来看盟国的援助对苏军机动性的增强可谓功不可没。

除了苏军自身野战机动能力的提高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线德军力量的整体削弱,尤其是空军的不足,到1944年作为德国空军主力的单引擎战斗机,只有30%在东线作战,其他都部署在意大利和西线,这造成了德军东线制空权的丧失,地面寻找也因此陷入极大的被动。东线战线的宽广又加上德军步兵的不足,抵御苏军大规模进攻主要放在炮兵身上,而由于德军制空权的丧失,炮兵单位一旦开火往往遭到苏联空军的摧毁,失去了炮兵的火力掩护,德军防线也无法据守,装甲预备队数量又太少,无法应付各处的危机。

不过虽然盟国的军事援助为苏军的大纵深进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苏军本身,因为武器装备终究需要苏军自己出动人力来使用。而且正是苏军自各级指挥官以及部队通过数年的血战和牺牲换取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在战火中得到了成长,才最终具备了强大的突击能力,这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大纵深作战理论苏联元帅米·尼·图哈切夫斯基创建的一种军事理论。早期以如何在部队的战斗队型中应建立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为基础,后来主要以如何突击和追击为核心思想。那么突击和追击依仗什么啊?当然是速度。

我们都知道,苏联在一开始就被德国人打蒙了,国土和工业迅速丧失。别说突击、追击了,全靠人堆差点连莫斯科都丢了。



之所以后来能打出大纵深,与英美的大规模援助是分不开的。

1973年《真理报》评论员尤里·茹科夫在电视节目中罕见地提到:“二战美国对苏援助可不仅仅是猪肉罐头,实际上有飞机、卡车、吉普车、零配件和其他重要设备。”这在当时,就是等同于官方的认可和表态。虽然这是对于即将到访的尼克松的示好,但这也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苏联在工业制造方面虽然因为战争受到重创,但能力也不弱。飞机、坦克全力造起来也挺吓人。不过正如印象中的那样,苏联造大件不费劲,可是小件不太行。飞机、坦克造出来了无线电通信设备却跟不上的窘境可想而知吧?英美送来的无线电器材发射功率1000瓦和1000瓦以下的电台就多大35000多部,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红军武器装备苏联援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红军武器装备苏联援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装备展览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03393号-38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